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凤凰艺术 作者:何宇达2015-05-14 15:26

2015年5月10日,在法国文化中心特别举办了属于2015年“中法文化之春”的一部分:“罗兰·巴特”下午时光,并为原创摄影作品大赛《巴特/视界》颁发一、二、三等奖。本次摄影比赛意在呈现以“罗兰·巴特的方式”来创造图像,而参加本次摄影比赛的人既有专业摄影者,也有平时并不常接触相机的人群。

罗兰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是法国重要的结构主义及符号学家,前卫文学与古典文学并重,其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文学实践与文学评论。他生于1915年11月12日,1980年2月25日他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在一周之后走到生命尽头。2015年,刚好是罗兰·巴特诞辰100年,世界各地仍有不同的人群受其影响,也就有了“中法文化之春”纪念罗兰·巴特诞辰百年的部分。

20150510_FC_Roland Barthes_ 021

活动现场

在此同时,法国对外文化教育局也面向全世界网友发起线上原创摄影作品大赛《巴特/视界》。《巴特/视界》是一项依托网络和社交网络平台举办的大型国际图像收集活动。该活动在中国由法国驻华大使馆组织,于2015年4月10日至5月7日“中法文化之春”期间开展,以摄影大赛形式呈现摄影爱好者们以“罗兰·巴特的方式”来创造图像。 

20150510_FC_Roland Barthes_ 009

活动现场

大赛旨在通过对罗兰·巴特文字的解读,拍摄周围的世界。为此,主办方准备了15条经典语录,全部摘自罗兰·巴特的著作,用15种不同的方式,质询图像和它们引发的情感以及它们在当今消费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最后由评委选出最能代表这15条经典语录的作品。

在“罗兰·巴特”下午时光中,到场的观众们可以看到本次摄影比赛的评委们以“圆桌会议”的方式,分享他们对于此次比赛参赛作品的观点。本次比赛的评委有:罗兰·巴特法国研究专家埃里克·马蒂、蒂芬娜·萨姆瓦约、马修·马萨吉尔,还有中国知名艺术家缪晓春、文芳、以及罗兰·巴特中国研究专家臧策,他们分别首先根据自己的想法观点选出最能代表罗兰·巴特这15条语录的摄影作品,再经过共同讨论选出最终获奖者。有趣的是,很多专家在讨论前选择了相同的图片。也有很多专家对于同一条语录,甚至是对如何选出对应罗兰·巴特不同语录的摄影作品的原则,也有不同看法。评委之一,艺术家缪晓春对现场观众说,他非常高兴的是,看到不同评委选出的照片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艺术是可以跨越文化、种族。另外一位中国评委臧策也比较系统的根据他对于巴特的研究,解释了摄影的意义,他说,巴特认为摄影在本质是非编码的符号,和对话、写作、绘画不同,画家绘画也是编发符号,而摄影同文字一样可以呼唤出人的记忆与潜意识。照片可阐释的涵盖面很大,具有“锚固”的作用——同一张照片与不同的文字相配,都能激发出人们对其不同的理解,这也是本次《巴特/视界》摄影大赛,通过评审形式所能体现出的特色。

一等奖

一等奖作品,雷恺彬摄,对应巴特语录:摄影无止境地再现的东西只发生过一次

二等奖

二等奖作品,李维立摄,对应语录:我用语言掩盖的东西却由我身体流露了出来。[……]我的肉身是个倔强的孩子,我的语言是一个十分开化了的成年人……

三等奖

三等奖作品,任炳旭摄,对应语录:摄影无止境地再现的东西只发生过一次

最终,经过评审团的筛选与审核,最终有3幅摄影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的作者分别是:一等奖为来自广东的雷恺彬,二等奖为来自天津的李为立,三等奖为来自天津的任炳旭。

附:

“罗兰·巴特”下午时光活动过程

15:15—16:30:北京大学毕业生将朗诵他们汲取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的灵感,而创作出的当代中国的新神话修辞术系列作品。

16:30—17:45:“巴特/视界 中国”摄影大赛参赛作品评审圆桌会议。评审团由三位罗兰·巴特法国研究专家(埃里克·马蒂,蒂芬娜·萨姆瓦约,马修·马萨吉尔),两位中国摄影师(文芳、缪晓春)以及罗兰·巴特中国研究专家(臧策)构成。

17:45—18:45:放映克莱蒙·马加尔执导的纪录片《罗兰·巴特,中国和我》,与导演对话

18:45:公布“巴特/视界  中国”摄影大赛比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