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2015中法文化之春”对中国观众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了解法国艺术家的契机。提到法国,大家头脑中不仅会闪出香颂、美酒等精致生活的代表,更会有诸如《天使艾米丽》、《新桥恋人》等大众熟悉的电影艺术。殊不知法国还有更多领域有待中国大众去熟悉与了解,很多被时光与距离“藏”起来的艺术家都飘扬过来揭开了面纱,下面列举的艺术家,都是这次中法文化之春的艺术计划中涵盖的人,让我们来认识他们吧!

1、让·杜布菲:磨磨蹭蹭到四十一岁才全心绘画

让·杜布菲2

让·杜布菲

让·杜布菲(1901-1985)是法国画家,在西方绘画史里是一个传奇人物。同时,他也是战后最具震撼力、最富创意,而又最不妥协的艺术家。他提倡自发的、无意识的,反艺术的艺术创作。

让·杜布菲作品

让·杜布菲作品

杜布菲一直到四十一岁时,才决定要全心投入绘画,那是在一九四二年。在这之前他可以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画画停停,甚至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三二年他曾封笔八年没有画画,后来在一九三七年至四二年也曾五年未动笔画画。一九四三年的作品,突然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类似小孩的涂鸦,显然想扬弃传统的绘画技法,并再造绘画的主题。那是一些现代都市景象,如巴黎地下铁拥挤的乘客。到了五十年代初,他的画又转变得更接近抽象画,或淡色调绘画;画面上有极强的肌理效果,他用石膏、木片、油灰、沥青等材料,刻意地制造出画面特殊的质感,使作品看起来像是久经风霜和岁月的摧残,有如斑剥的墙面,或远古的岩画,用色不多,但变化多端的色调与色阶,耐人寻味。

让·杜布菲作品2

让·杜布菲作品

让·杜布菲作品3

让·杜布菲作品

一九五七以后,被称为是他的“非形象”时期,几乎完全是抽象画了,但奇异的是,在同时期,也仍有很具像的画产生,杜布菲曾在纽约住过,他的工作室就设在下城靠东面的包里区,他在美国并没有停留太长的时间,因为美国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有天真、原始性、或怪异的风味。当时美国有名的批评家-古林堡,虽然早在一九四六年已预言过:杜布菲是“从巴黎派出来的;米罗以后最具原创性的画家”。但是当他们两人在一九五一年首次见面共餐时,却不欢而散。杜布菲说:“我受不了古林堡那种自命不凡,来势汹汹的态度,所以我就站起来换了另一张桌子,结果就演变成在一九五一年十月以前我是一个大画家,但一九五一年十月以后,按古林堡的说法我已经停止想成为一个大艺术家了”。

附:本次2015中法文化之春活动将举行让·杜布菲逝世三十周年巡展。

2、柯布西耶:自己为自己改名

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名C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教堂

 柯布西耶晚期代表作:朗香小教堂

1920年,在他还是一名艺术家的初期,他就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即将从事建筑而非严肃的艺术,因此,他更名为勒·柯布西耶。尽管他从未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但柯布西耶受到过很多专家的影响。最初影响他的是著名的建筑大师奥古斯特·贝瑞(Auguste Perret),并教会他如何使用钢筋混凝土。

他能将时尚的滚动元素与粗略、精致等因子进行完美的结合。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作为一名艺术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重要性,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中,通过大量的图样以产生一种栩栩如生的视觉效应占据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筑模式转化为建筑实物的情况如同艺术家在陶土的模子上进行雕刻和削减一样。通过精心的设计,在明暗光线的对比下,他成功地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并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应。

附:2015中法文化之春将举行中国境内首个勒·柯布西耶回顾展,探寻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作为艺术家、设计师的艺术生涯,他的建筑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当今创作领域的影响。

3、让-保罗·古德:将香奈儿、老佛爷送到我们面前

让-保罗·古德作品

如果让-保罗·古德其人让大家仍感觉陌生,那么大家对夏奈儿5号香水的系列广告一定不会陌生:法国著名的歌手、影星和模特凡妮莎·帕拉迪丝(Vanessa Paradis)身披黑色羽毛,在笼中轻吹口哨、随风摇荡;加拿大著名演员、模特艾斯黛拉·沃伦(Estella Warren)身着艳红长裙的美人鱼……这些经典而优雅的梦幻场景都出自让-保罗·古德那颗超凡的天才脑袋。他是插画家,也是平面设计师;是摄影师,也是电视广告和音乐电视的导演;他曾经被安迪·沃霍尔嘉许为“世上最棒的摄影师”,也被公认为是现存的最后几个有趣的法国人之一。

让-保罗·古德作品

让-保罗·古德作品

1940年, 让-保罗·古德出生于法国巴黎郊外的圣蒙德(Saint-Mandé),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美国人,父母二人都是纽约的“演艺圈”人士。母亲经营一所舞蹈学校,也许因而潜移默化地让古德自小就对人体和动作的韵律感产生浓厚兴趣,尤其是舞蹈。他曾想成为芭蕾舞者,但因身材不符合黄金比例而中途放弃。他不喜欢上学,用他的话来说是“不擅此道”。好在他从小有着过人的艺术天分,也很喜欢绘画,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L'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之后在巴黎春天百货公司从事插画师的工作。1963年,美国纽约老牌杂志《绅士》(Esquire)的编辑(Harold Hayes)在欧洲与古德相遇,并让古德担任杂志75周年纪念刊的艺术总监。在古德25岁那年,他接替乔治·路易斯(George Lois),成为《绅士》杂志的艺术总监,一做就是10年。在此期间,古德成长为一流的艺术家。

2001年之后,古德成为法国百货公司老佛爷(Galeries Lafayette)的艺术总监,在他的指导下,不同的季节中,超模利蒂希娅·卡斯塔(Laëticia Casta)被装扮成圣诞老人,或一只鸟,甚至是一个男人。在这些活动中,古德将日常所见幻化为全新的视觉感受,让画面充满戏剧性。“我一直希望人们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理解非典型的美。譬如,一说起60年代的美国少年,大家就会想起胸部丰满的金发女孩,没人在意她的臀部是否下垂至地面。

附: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将围绕让-保罗·古德的作品推出巡展,呈现艺术家各个创作领域,时尚、摄影、广告、演出等,无所不包。

4、丹尼尔·布伦:无比喜欢条纹的”家伙”

丹尼尔·布伦

丹尼尔·布伦

1938年出生于法国布罗涅-毕昂古。是法国当今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之一,他以白色竖带条纹与其它颜色交替作为视觉工具,曾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著名作品。

丹尼尔·布伦作品

丹尼尔·布伦作品

丹尼尔·布伦作品2

丹尼尔·布伦作品

从六十年代以来,他以竖带交替条纹(白色与其它颜色,条宽8.7cm)作为他的视觉工具,应邀在世界各地现场创作作品无数,无论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1985-1986年他为巴黎皇宫创作“两个平台”(或称之为“布伦柱”)作品。丹尼尔·布伦在2005年春天在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了个展,引起巨大轰动。

在上世纪60年代晚期,丹尼尔·布伦有目的地放弃了艺术家工作室,开始用他自己创作的海报装饰公共空间,这就是所谓的“affichages sauvages”。这些色彩斑斓的垂直条纹已经变成了布伦作品的典型特色,也成为了他在此次展览上所使用的一种视觉工具。它们强有力地反驳了存在于艺术品自主权中的信仰,将观众的第一眼及首要印象引导到它们依附的场所之上。布伦因此攻克了一种新的艺术领域——除了这些极简抽象的符号之外,其余的元素都不可见。

附: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光之年”庆祝项目之一,丹尼尔•布伦、洛朗•培诺及张鼎等20余名艺术家围绕光与影以及它的力量和忧郁为主题创作的展览将于中国展出。

地点与时间

北京4月12日-5月3日798艺术区(TBC)

上海5月9日-6月7日民生现代美术馆

成都6月17日-7月15日太古里

深圳6月25日-8月31日OCT L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