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盐

凤凰艺术

资讯 >独家

凤凰艺术 作者:张莹2015-05-12 14:22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于2015年5月5日至11月22日正式向公众开放。5月5日至8日为预展日。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由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担任总策展人,主题为“全世界的未来”,总策展人奥奎•恩威佐介绍,本届双年展恰好迎来威尼斯双年展第120岁的生日,89个参展国将在绿园城堡、军械库区及威尼斯历史馆区参展。包括格林纳达、毛里求斯、蒙古国等将首次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同时会有44项由非营利组织和国际机构共同推广的平行站届时会亮相本届双年展。

palazzo_flag_logo

▲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海报

biennale1

▲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展区

03

▲威尼斯的城市景观

webwxgetmsgimg (60)

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webwxgetmsgimg (43)

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这次双年展的中国国家馆继续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主办,策展则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操刀。主题为“民间未来” (Other Future),此主题回应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全世界的未来”。刘家琨、陆扬、谭盾、文慧、吴文光等届时将亮相中国国家馆,他们将在本年度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集中呈现包括装置、音乐、舞蹈等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

崔峤

▲中国馆策展人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崔峤

 

关于崔峤

大学毕业后,只学了半年德文,然后就在德国修了三个专业。留学时出于对德国文化活动的好奇,她还成为当地一家华人杂志的主编、也做《三联生活周刊》的驻欧洲作者,申请了德国的注册记者协会。在非典时期回国,担任柏林电影节中国选片代表。因为跟皮娜鲍什的不解之缘,在歌德学院有一段快乐的工作经历。也是她,首次将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介绍到中国,掀起中国的“鲍什热”。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负责公众教育项目时,创造了六人小组每年组织六百多场文化活动的奇迹。如此让人目眩的人生经历,崔峤――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以“民间未来”之名,带领北京当代艺术基金的策展团队,会呈现给世界一次怎样的中国馆艺术之旅呢?

带着这样的期待“凤凰艺术”对此次中国馆的策展人崔峤进行了专访。

为了方便阅读,下文中“凤凰艺术”= Q,崔峤 = A。

Q: 回顾您的人生经历,就像一次不设限的大冒险,但更多都是您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间转换,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项目,是官方层面上国家文化形象的一次展示。独立个体与官方角度之间,对您来说是否存在矛盾?您是怎样平衡的?

A: 我一直没有什么规划和事业心,也从来没有主动找过任何工作的经历,觉得独立个体的自由意志还是很重要的。别人看起来是冒险,对于我来说就是遵从本心,可能我的直觉比较好,作出自己的一些判断和思考也都是比较诚实而直接的。我负责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有一年半的时间,基金会在艺术系统里面几乎是是个空白领域,我也在起步学习探索阶段,这个平台确实很自由,但是也更需要挑战和聚焦。

中国馆的项目对于我来说不是国家官方的展示,更应该是深层次挖掘中国当下文化的巨大张力和可能性的一个人文类平台,如果仅仅是展示、或者PK心态,其实是一种动力不够的表现。从我国际文化交流的多年经验来说,一个国际项目的操办技术流程上并不难,但是它的鲜活度、明确立场、对于社会真正的建设性在哪里,与策划者的自观与思考很重要。

我们选择“民间未来”最重要的一个立场就是要支持有态度、有行动力的独立艺术创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我们能够和中国馆平台契合的主要原因,大家都是希望有所创新。我以往的工作机构都是国际机构,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是以文化创新、艺术公益为使命的本土文化智库,希望能在前瞻性和独立性方面找到自己的路径,决定参与中国馆的工作也是在此方向上的一个尝试,收获非常多。

Q:“民间未来”的主题,是否就可以理解为您与团队对这两者之间平衡的一种表达?

A这个主题是我们团队内部讨论的一个结果,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影响。我们的工作一向是面向未来的可能性,不论是在法国举办的“中法文化高峰论坛”、印度的“中印文化交流政策调研”都是国际合作的工作体制,但是重点还是在催发中国民间文化表达的生命力。这个“民间”是包括每一个公民的,甚至包括政府在内,除了精神层面的创作与表达,更为看重的是社会性参与改造,哪怕只是改变一点点。

Q: 当主题确定之后,您是怎样开展具体的策展工作的?记得您曾介绍过,刚接手尤伦斯的工作时,头三天就是安安静静,心无杂念的构建工作流程框架。这次是否也是如此?会不会遇到与以往不同的挑战?

A我们团队是跨学科的组合,各国海龟各种专业,也有青铜器研究的本土硕士,各自都非常具有个性和独立性。我们的策划是一个团队交叉交流的结果。每个人先进行自己的调研、策划,之后是团队的讨论和综合。在调研方面,除了对于艺术家及作品的了解和讨论之外,我们尤其对“民间”这个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概念的几个层次做了系统的工作,这也是这次的挑战。“民间”这个如此重要的核心概念在中国并没有得到过相应的讨论,我们并不认为简单的“乡土”、“弱势人群”等常规概念足以对应,我们邀请了国际国内的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对“民间未来”撰写了文章,像霍米巴巴、艾柯、栗宪庭、朱青生、戴锦华、王歌、张尕等等的前辈、朋友,作为我们的外脑,获益匪浅。

Q: 您在德国留学时,就在国家内务部工作过,并将学习到的宝贵管理经验,成功运用到回国后的文化项目的组织中,如在尤伦斯负责教育项目时,您就创造了六人小组每年五百多场文化活动的奇迹。那到今天,您是否在国内以往工作经历中又积累了新的管理心得和经验,能分享下么?

A可能一个核心是我要辅助发掘团队每个人内心的小宇宙、在应该给予“冒险”的时候给予支持和无条件的信任。管理体系和水准要求要明确,空间上会享有充分自由。工作动力和理想源于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期待,不过团队的交流互动、内部学习机制也非常重要。

Q: 您一直推崇多元、突破和实验的精神,这也体现在了此次中国馆艺术家的选择上,五位艺术家分别是在庞杂社会活动交集中不断创新与自省的建筑师;新锐与争议标签并存的新媒体艺术家;关注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与“跨界”“多元”的音乐艺术家;以纪录片创作参与社会政治改革的每一个普通村民;结合现代舞创作和民间记忆、历史影像的发起者,五位艺术家都是体制外的探险家。那么他们体制外的身份与“民间未来” (Other Future)主题的呼应,是否暗示了体制内艺术家与“民间”立场的对立呢?

A如果在九十年代也许还有明确的体制内、体制外的区别,到了今天已经是另外一个时代,个人选择的空间是有无穷可能性的,如果实力足够大,自然的融合与交流是肯定的。我认为,五位艺术家的探险共同点更多是勇敢跨越艺术界别、挑战自我、对于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推动作用。他们每个人的长期多年工作历程是更值得去尊敬和支持的。

Q: 另外,以往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都是个人,此次中国馆策展首次以团队方式策展,是出于什么考虑?在这样一种策展模式里,您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A我们团队以往的项目策划都是团队合作的方式,基于基金会的前瞻定位和团队优势。这次也顺其自然,没有特别考虑。我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翻译”和“财务”,能够把不同教育背景、学术专业的思考进行综合考量,并最大程度清晰传达给所有人,支持非常规的想法,并且要负责项目的人员组织运作架构和财务保证。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责编Sam)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eyj@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